直播:今天是我们的节日——庆祝第25个中国记者节特别策划

直播:今天是我们的节日——庆祝第25个中国记者节特别策划

正在直播

11月8日,第25个中国记者节。在厦门市记协指导下,厦门网联手海西晨报,推出厦门首次全景式展示新闻人工作状态融媒体直播,把镜头对准自己,为你直播新闻人的工作日常。
直播

厦门网

2024-11-08 11:01:00

“主流网红”的专家型记者

  她是谁:林晓云,厦门晚报文化新闻部记者,从业18年 

  她在哪: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家中 

  她的心里话:“记者既是参与者,也是见证者,能够见证并参与了自己城市18年来的变化跟发展,这是何其有幸的一件事情。” 

  早上十点半,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,洒在幽静的小径上。厦门晚报记者林晓云怀揣着满心的期待与敬意,轻轻敲响了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郑小瑛家的门。门开的瞬间,看到郑小瑛老师那和蔼又充满艺术气质的面容,林晓云想倾听的兴奋劲到了顶点。 

  林晓云深知这次采访的分量,每一个问题都经过深思熟虑,力求能挖掘出郑老师心中对于音乐艺术普及的深刻见解和宝贵经验,她也希望通过采访报道,能为厦门的音乐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和方向。她拿出录音笔、笔记本和精心准备的问题清单,开始了今天的采访。 

  “热爱决定了我的职业,我热爱新闻和艺术,很想记录厦门的文艺艺术故事。”林晓云说,其实她并不是新闻科班出身,在厦门大学音乐系读完硕士,她通过招聘考试进入厦门晚报社工作,成为了一名记者。 

  18年来,林晓云就像一位执着的守望者,一直深耕在文化艺术领域,用手中的笔记录着厦门这座艺术之城的点点滴滴。从古老街巷中传出的南音袅袅,到现代剧院里上演的精彩话剧;从街头巷尾充满创意的涂鸦,到美术馆中令人沉醉的画作;从民间艺人指尖诞生的精巧手工艺品,到大师们精心雕琢的艺术巨作,每一处艺术的展现,都被她用心捕捉,化为纸上跃动的字符,编织成了厦门独特的艺术画卷。 

  “记者既是参与者,也是见证者,因为这个职业,我们可以参与,而因为这个工作,我们可以在一个长时间的维度里进行见证。”林晓云说,“而能够参与并见证了自己城市18年来的变化跟发展,这是何其有幸的一件事情。” 

  今年是陈嘉庚诞辰150周年,厦门晚报策划了《重走嘉庚路,共圆复兴梦》的大型主题宣传活动。林晓云和同事们一整个月都在嘉庚先生走过的城市采访、直播,追寻先生足迹,踏遍青山,辛苦程度不言而喻。但是比起辛苦,更让林晓云印象深刻的是,通过这次主题采访,让她重燃了对记者这份职业的激情。 

  “道阻且长,我心依‘燃’。我把本次经历作为题材,参加福建省第十一届‘好记者讲好故事’演讲比赛,讲述了其中的故事,拿了银奖,9月还在北京赛场上讲给全国各地同行们听。 

  林晓云说,“记者这个职业,我已经从事18年了,但我觉得自己依旧有一颗燃烧的心,支撑我去完成这样有价值的工作。厦门故事,我会继续讲下去。” 

厦门网

2024-11-08 10:40:00

记者不只是记着 既专业又多能

  记者,记录者,记录时代的印记,记录城市的发展。

 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,如今,无论是专业型记者或复合型记者,都在打破传统的记者边界,都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记录者,都在凸显着媒体的专业性。

  各家媒体也都在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,组织策划了精彩的主题报道,记录在纸媒、跃动在镜头、呈现在新媒体。

厦门网

2024-11-08 10:31:00

记者Style之海西晨报

厦门网

2024-11-08 09:35:00

从寻常中看见不寻常 指挥“大餐烹饪”

  她是谁:于婧媛,海西晨报时政要闻部副主任,从业16年

  她在哪:厦门日报新闻大厦8楼

  她的心里话:在融媒体时代的大潮中,要求我们始终秉持着优化与创新的理念,将“融媒体策划,移动优先”的战略思维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微之处。

  今天是本轮值班的最后一天,值班的一天从发出报题小程序开始,监控线索、找题、派题、开早会、讨论报纸、官微、视频号选题......面对信息传播方式的迅速变革,她敏锐地捕捉到了新变化。

  今天也是记者节,提前就布置了报纸的记者节策划、视频号策划和报网直播互动,她说,这个节自己给自己过,必须要过出仪式感。

  现在值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过去,只需专注于报纸的采写与编辑;而现在,她还需要兼顾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与推广。如今,海西晨报的记者们在现场采访时,首先举起的不再是传统的相机或笔记本,而是智能手机。他们通过报社“深融夜校”的学习,已经掌握了采访、拍摄、剪辑、出镜等多项技能,成为了名副其实的“融媒体记者”。。在日常工作中,她总是与记者们保持紧密沟通,极大地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多样性。

  在新闻采编的实践中,于婧媛不仅坚守在新闻一线,参与新闻的采写工作,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展现出了新闻人的担当与勇气。今年3月,一条关于《为了病危的女老师,今天厦门献血点排起长队》的新闻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。当晚11点多,她在朋友圈看到这条信息后,立即从床上起身,迅速撰写稿件,并第一时间通过晨报视频号、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出去,成功抢占了移动传播的先机。次日清晨,她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海沧血站、中心血站等地,深入一线采访市民献血情况,随后又赶赴医院,采访患者家属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还原了这一爱心事件的感人瞬间。

  在融媒体策划方面,于婧媛始终坚持“移动优先”的原则,确保新闻报道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公众号、视频号、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。这些报道不仅迅速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,更有多篇报道的阅读量、转发量突破了10万+,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,充分展示了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巨大影响力。(海西晨报·厦门网融媒体记者 黄晶晶)

厦门网

2024-11-08 09:00:00

立体化传播 用融媒“上菜”

  在当今的融媒体时代下,媒体拥有了报、网、端、微、头条、抖音、视频等更多平台,系统化集成、立体化传播要求更高,值班主任就像“中央厨房”中烹饪新闻大餐的“大厨”,有沉着的思考、有思想的碰撞、有果断的决策,每一次选题策划都关系到您看到的最终新闻。

厦门网

2024-11-08 08:30:00

记者Style之厦门人民广播电台

厦门网

2024-11-08 08:04:00

小万子:用声音为听众带去快乐和帮助

  他是谁:万辉,厦门经济交通广播《早班直通车》主持人,主持该节目14年

  他在哪儿: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大厦《早班直通车》直播间

  他的心里话:感谢听友们的支持和陪伴,是他们让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将继续坚守岗位,为听众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帮助。

  早上六点多,天还没亮,万辉开车来到交通指挥中心,简单吃了早餐后,开始准备直播内容。

  清晨六点多,城市的轮廓还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,此时气温只有十几度,空气中带着一丝初冬的清新与寒意。

  迈着轻快的步伐,穿过空旷的走廊,脸上挂着的温暖笑容,小万子来到交通指挥中心,匆匆解决早餐后,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衣领,深吸一口气,走进直播间。

  直播间内,设备排列得井井有条。小万子坐到那张熟悉的椅子上,开始节目前的准备:调试耳麦,确保声音清晰无杂音;浏览最新的交通资讯,挑选贴近民生、能引起听众共鸣的话题……

  “大家早上好,问候各位,我是小万子……”7点整,带着诙谐与幽默的声音响起,为正在赶往工作岗位的听众们送去一如既往的轻松和快乐,让忙碌的一天从一份美好的心情开始。

  从2011年加入这个节目,到现在已经14年,每周直播六天,每天早起准备。在小万子的主持下,《早班直通车》不仅成为了一个提供交通信息的平台,更是一个让听众互动交流、分享本地生活信息的温馨社区。

  入行多年,小万子亲身参与了很多新闻事件,“难忘的事情很多,每一次大型直播和新闻采访都会有很多记忆深刻的事。”

  有一次在直播早高峰节目时忽然接到一起突发事件的求助电话,急需开辟绿色通道。小万子和团队赶紧打破常规节目,联系各部门提前做好准备,呼吁在路上开车的人们及时让路,联合交警、120等部门通力合作,最终当事人得以及时就医。这件事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能帮助到他人,是有意义的。

  正因如此,小万子始终保持着热情和专注,希望为听众带去最好的节目体验。(厦门网·海西晨报融媒体记者 沈伟彬)

厦门网

2024-11-08 08:00:00

早安FM 用广播开启美好一天

  大家可能会觉得,当电台主播好轻松,一档节目最多一两个小时,一张嘴一闭嘴就好了。大家不知道的是,主播们要熟悉稿件,要与导播沟通确定设备,要开嗓。甚至有些还不能吃早饭,因为嗓子会被黏住、会打嗝?接下来,为您揭秘早班DJ那些不为人知的“秘密”。

厦门网

2024-11-08 07:40:00

“80后”发行员的一个承诺

  他是谁:连永和,厦门日报发行有限公司送报员,从业12年

  他在哪儿:集美后溪

  他的心里话:每天的工作就像一次小旅途,读者的期待对我来说是最好的肯定。

  早上5点多的厦门静谧而美好,人们还在梦乡之中,他已经来到厦门日报后溪发行站,等待今天报纸的到来。负责集美北部工业区、五月花片区的报纸投递工作,经常“披”着露水,载着“热腾腾”的厦门日报、海西晨报,活跃在大街小巷中,第一时间把报纸送到订户的报箱里。他就是厦门日报发行有限公司的送报员连永和。

  连永和,2012年10月加入厦门日报发行有限公司,成为一名送报员,坚持每日清晨送报,至今已有12年。作为一名80后,他笑称,相较于60、70后的老前辈,在同等情况下,他骑车速度比较快,一个片区送下来能快个20分钟左右。

整理报纸

  接到报纸后,连永和开始整理和核对报纸种类、客户订阅数量;整理好后,将报纸装车,就开始踏上每天3至4个小时约50公里的送报之旅。

连永和走街串巷送报

  连永和说,加入这行业之前,他尝试过各种职业:进厂打过螺丝,在景区做过保安……直到加入厦门日报社后,才有了职业归属感。他打心底喜欢送报员这份工作,因为这份工作不仅给了他稳定的收入,还能接触到各类人群。“我每天都把这工作当成小旅途,游走于各个村庄、小区、工厂……之间。”他说。

  在十几年的工作生涯中,他也积累了很多难忘的故事。其中,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让他印象颇深。这位老人住在集美东安村,看报十几年了。每次连永和送报到他家时,他都在门口等待。在交谈中,连永和了解到,因为年龄大了行动不便,每天看报成了他最持久的习惯与爱好,也是感受外面世界的渠道。

  叶厝村霞梧里有一家金铺,金铺老板是厦门日报与厦门晚报的忠实订阅者,在连永和接手的十几年中,这位老板从未间断过对厦门日报+厦门晚报的订阅。“每天收到我送的报纸后,他都迫不及待地翻阅。”连永和说。

  连永和坦言,“其实在送报过程中,读者的一句‘来了’‘这么早’‘喝茶’等简单问候,便是对我们送报员最好的肯定。这让我们在各类天气中,都迫切地想把报纸第一时间送达读者手中。”(厦门网·海西晨报融媒体记者张静莹)

厦门网

2024-11-08 07:20:00

从黎明出发 与读者的清晨问候

  每天清晨,当人们还在梦乡之中,厦门日报社的报纸发行员就已经活跃在全市的大街小巷里——他们将一份份“热气腾腾”的报纸,第一时间送到了订户的报箱里,365天,天天如此。

厦门网

2024-11-08 07:00:00

直播正式开始

  今天,我们将镜头对准自己,带你一起感受记者的甘甜与辛苦,再现新时代媒体人的责任与情怀。

  [视频:歌曲《这首歌,唱给中国记者》,来源:中国记协]

往期实录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