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直播
厦门网
各位记者朋友,大家上午好!
欢迎出席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。今天我们举行“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12场,我们邀请到市住建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李德才,市住建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朱文彬,市住建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陈江生,市住建局副局长张进金,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
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议程有两项,第一项,请李德才局长围绕“深入推进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”主题,向大家介绍市住建局有关情况;第二项,现场回答记者提问。
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,请李德才局长介绍有关情况。
厦门网
尊敬的媒体朋友们,女士们、先生们:
上午好!
首先,感谢媒体长期以来对市住建工作的关心、支持和帮助!今天,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市住建事业发展情况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对住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,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。厦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第一站。从第一个15年城市发展规划,到“跨岛发展”战略;从“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”,到“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”,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了厦门发展蓝图。住建人牢记嘱托、知责奋进,扭住目标不放松,努力成为这张宏伟蓝图的参与者、建设者、推进者。具体体现在“五个聚力”。
一、 聚力经济增长,不断蓄积发展动能
产业产值稳步增长。十二年来,全市建筑业产值从641.31亿元,增至3683.21亿元,年均增长16.8%。房地产开发投资从518.88亿元,增至1424.68亿元,年均增长9.6%。招商蓄能带动有力。以行业优势带动超过70个上下游产业。一二级房地产开发企业,由261家增至434家;市场化租赁机构,从不到10家增至155家。目前,我市共有各类施工企业5898家,其中,央企国企60家,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11家、一级企业187家。项目拉动作用显著。自2015年起,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超1000亿元;2021年至今,连续4年超2000亿元。今年1-11月,581个市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2089.5亿元,超序时完成目标任务。
厦门网
二、聚力产业升级,持续加强行业治理
推进转型有力。紧紧抓住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契机,展开了一批试点、制定了一批标准、推广了一批经验,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。新增2个院士工作点,遴选83名高端技术人才组成专家智库;推动16个智能建造相关实验室和工程研究、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厦门。11月7日,在住建部青岛智能建造工作现场会上,推介我市典型经验。引领发展有招。在全国出台首部代建管理地方标准、历史风貌建筑防火设计导则、装配式混凝土深化设计技术规程;在全省率先开展施工过程结算、工程建设领域信用评价,等等,有效填补规范空白,提升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。规范秩序有效。全面推进“法治住建”,加强标杆引领、信用引导。针对行业突出问题,每年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,形成一批制度成果。今年,我们开展的工程招投标、建筑废土专项整治和物业管理“点题整治”,相关做法被中央纪委、国家监委列为典型事例。
三、聚力城市建设,积极推进融合发展
城中村变为城中景。2023年以来,启动108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试点。坚持系统推动、项目带动,持续提升城市品质。截至目前,完成投资61.44亿元,培育新业态项目154个,已治理的71个村五成以上集体收入超百万,惠及200多万名居民。相关做法被新华社等媒体广泛报道,被福建省住建厅推介学习。老旧小区成为宜居家园。将我市2000年之前建成的小区,全部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畴。坚持成片化改造、一体化运营、多元化筹措资金,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900余个,惠及居民约30万户。2023年12月,住建部在厦门召开全国现场会,“东荣完整社区”被列为全国首批完整社区建设试点。精品工程铸就品质之城。加大房屋市政工程建设力度,持续夯实质量和安全基础。十二年来,获鲁班奖11个,国家优质工程奖21个,省优质工程奖260个,均位列全省第一。洋唐保障性安居工程,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。
厦门网
四、聚力民生保障,有效促进安居宜居
在厦居民“保基本”。十二年来,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239个,房源25.27万套(间),总投资约788.9亿元。通过实物方式,累计保障5.27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,补助租金约16亿元,低保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。来厦青年“有得住”。2016年以来,把在厦稳定就业无住房职工纳入保障范围,惠及2.5万多人。2021年以来,加快发展保租房,累计筹集房源13.07万套(间),惠及19.6万多新市民;全面启动“5年5折租房”政策,累计发放8.07亿元租金补贴、惠及22.6万人(次)。今年4月,推出“一张床”免费住宿保障政策,累计3768名大学生免费入住。留厦人才“住得好”。分类足量保障各类人才住房需求,累计向不同层次人才配租、配售保障性住房约3.2万套(间),助力城市招才引才留才。
五、聚力便民利企,大力优化营商环境
项目建设全链条跟踪。全力打造“项目之家”服务品牌,覆盖全市所有在建项目。通过政企挂钩、上门服务、会议协调,对企业反馈的2796个项目问题逐一“清账”,年协调解决问题数量增长10倍,项目实际投资量、实物工作量“双量”齐升。住房事务全体系服务。创新打造“住厦来”品牌体系,通过一个窗口、一个平台、一个热线,实现所有住房相关事务全覆盖、多渠道、一条龙服务。品牌上线一年来,平台访问量17.32万人次,热线访问量13.23万人次,满意率达98.31%。审批业务全方位提速。推进联合审查、审批、验收,实现“多审合一”、“一件事一次办”,100%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。全面减材料、减环节、减时限、减费用。工程项目施工许可审批,申请材料压减80%,审核时间压减70%。在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评估中,福建省以厦门和福州作为样本城市参评,2022年和2023年蝉联全国第一。
厦门网
下一步,市住房和建设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、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,按照省、市工作要求,着眼高质量发展,强化使命担当,深化改革创新,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。
一是迎难而上稳经济。持续强企育企,谋划储备一批引领性、支撑性重大战略项目,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速。充分发挥一揽子政策整体效应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。
二是改革突破强行业。大力促进行业转型升级,持续推动补链强链;大力推行“互联网+政务”服务,持续推进高效办成“一件事”改革,努力打造本地领军旗舰企业。
三是心系民生优保障。持续提升“住厦来”品牌体系,不断拓展保障范围,提升居住品质,优化管理服务,推动形成“好房子”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。
四是守牢底线保安全。紧盯重点领域和环节,压实责任,完善机制,抓重点抓落实。深入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,稳步推进房屋定期体检试点,有序解决历史遗留消防审验问题,以高水平安全助力高质量发展。
我先介绍这些,谢谢大家!
厦门网
感谢李德才局长的情况介绍。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,请记者朋友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。
提问前请先举手示意,并通报所在媒体机构。
现在开始提问。
厦门网
当前,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,社会各界对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很关注,请问我市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?保交房工作成效如何?
厦门网
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,有力有序开展保交房工作,全力推进中高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建设交付,提前落实上级工作要求。
一是加强部门协同,重点解决难点堵点问题。今年7月,我市进一步优化调整领导小组架构,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,25个部门协同推进。通过制定“一项目一策”具体处置方案,分级分档处置,对重点项目采取“每日汇报、当天协调、定期通报”管理措施。目前,我市27个保交房攻坚任务项目已全部完成竣工验收备案,其中,25个项目、39个批次完成交付,合计交付数量12997套,交付率达96.5%。
二是充分发挥融资协调机制作用,实现合规项目应贷尽贷。作为首批35个重点城市之一,我市于今年1月底建立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。采取实地走访、座谈调研等方式,对全市60多个在建项目进行多轮摸排和审核,将24个房地产项目纳入“白名单”;搭建“政、银、企”三方会商平台,通过申报制和备案制,累计放款176亿元。
三是落实资金闭环管理,切实解决项目问题。建立完善的融资与资金监管体系,严防开发企业抽调挪用资金。对重点项目资金拨付采用“穿透”方式,直接拨付到农民工账户、施工单位下游、材料供应商和公维金专户等,切实做到专款专用。同时,指导开发企业提前制定交付方案,积极回应处理购房者合理合法诉求。今年,已推动逾期的4个项目和存在逾期风险的3个项目顺利完成交付,5178户购房业主合法权益得到保障。目前,仅剩的一个逾期交付项目,也已进入交付环节。
借今天发布会契机,顺便介绍一下我市房地产形势。近年来,面对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,我市多措并举,综合施策,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。今年10月、11月,我市新建商品房住宅销售5902套,面积63.50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97.8%,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迹象显现。
厦门网
住房是民生之本。对于广大来厦就业、创业的新市民来说,首先要面临的是居住问题,请问厦门在解决新市民住房困难方面推出哪些新政策?取得哪些成效?
厦门网
针对来厦就业、创业大学生、青年人等新市民群体和各类人才,厦门着力打造提升“住厦来”品牌体系,努力让每一个新厦门人安心住下来。
一是求职免费一张床。今年4月,我们面向来厦求职见习实习大学生推出免费住宿服务,选取交通便利的围里公寓,打造大学生驿站,首批提供2001张床位。为方便外地大学生来厦就业创业,我们专门开发了线上申请模块,实现全流程网办。截至目前,已审核通过5826人(次),累计入住大学生3768名。
二是稳定就业一间屋。面向在厦骨干企业等,以集体承租方式,提供市场租金7折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,满足企业职工过渡性租住需求,累计保障2.5万人(次)。2021年12月,启动大学生“5年5折租房”政策。截至目前,已发放租金补贴8.07亿元,惠及22.6万人(次)。
三是安家4.5折一套房。针对在厦工作满5年、具有一定经济基础,购买商品房相对困难的新市民群体,推出包括保障性商品房、高层次人才住房等住房保障方式。2017年以来,面向本市无住房家庭、骨干人才、企业骨干员工配售保障性商品房1.33万户;2019年以来,累计为558户高层次人才提供实物保障。
下一步,我们将进一步提升“住厦来”品牌体系。一是拓宽保障范围。着力打造建设者之家、服务者之家、产业人之家、大学生驿站、鹭岛家园等5个子品牌,因地制宜配套公共设施,升级共享空间。二是提升居住感受。持续提升住房软硬件配套,为新市民营造便利之家、温馨之家,适时提供政策咨询、就业辅导、创业指导等服务。三是优化服务质效。在优化窗口、平台、热线服务的基础上,拓展AI智能问答服务,切实增强新市民入住便捷度、体验感。
厦门网
2022年10月,厦门市列入全国首批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,经过两年多的试点,取得哪些成效?下一步举措是什么?
厦门网
2022年10月,住建部将厦门市列为全国首批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,也是全省唯一的城市。厦门市委市政府通过政策引导、示范引领、产学研协作等方式,推进试点工作落地落实,取得一系列工作成效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:
一是建立了完整的推进机制体系。包括:构建起“政府主导、部门主责、企业主体”的智能建造推进机制;出台智能升降机、造楼机、建筑机器人等9个标准指引和4个补充定额;拟定提升公积金贷款、容积率奖励等产业扶持政策,促进智能建造发展。
二是形成了全系列的示范成果。包括:启动48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,其中28个项目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;启动试点培育智能建造骨干企业22家,8家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4家获评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;打造5个智能建造产业基地。
三是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。包括:推动建设16个智能建造相关实验室、工程研究中心、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(其中9个省级);建立智能建造人才库,培养专业人才近400人,培训产业工人1万余人;落地实施建筑信息模型BIM云平台、第二代智慧工地等高科技成果,共征集107项新技术产品成果,财政资金支持11个科研项目。
四是搭建了多维度的良性互动桥梁。包括:加强产学研用互动,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;推进政银企互动,为智能建造相关企业加计扣除研发费用2.07亿元;深化建管用互动,上线建筑信息模型(BIM)施工图审查系统,打造智能建造管理平台,建设数字城建档案信息平台。
下一步,厦门将聚焦试点工作整体目标,学习借鉴其他试点城市先进经验做法,持续丰富工作路径、狠抓重点任务落实,着力抓好“四个一”:
一是全面推广一批经验。广泛推广“BIM一模到底”试点、智慧工地星级评定等经验,持续打造厦门智能建造技术典范应用场景。
二是加快搭建一个中心。搭建智能建造研发中心,实现智能建造全产业链与产品的综合示范。
三是集中打造一个集群。打造以智能建造为核心的未来建筑产业集群,加强科研、设计、智能装备等联动发展,构建以工程总承包(EPC)优势企业为中心的智能建造产业联盟。
四是加快建设一个园区。推动建设集生产、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园区,成果辐射东南沿海,以及东南亚、“海丝”沿线、金砖国家等。
厦门网
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事关城市发展,事关民生幸福。厦门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方面有哪些成效,接下来还有哪些打算?
厦门网
2023年以来,厦门确立“一年试点、两年攻坚、三年全覆盖”的思路,用三年时间,启动全市108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。两年来,已实施现代化治理的71个城中村,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现实成效主要表现在“五个更”:
一是环境更优美。通过拆、清、整,腾出空间165万平方米;改造缆线5314千米、雨污管网281千米;建设垃圾屋200多个,配足配齐环卫设施;打造“微景观”、“微公园”、“夜景观”等绿化美化2000多处,城中村从“室内现代化、室外脏乱差”,到“室内现代化、室外四季花”的转变。
二是居住更安全。拆、改危房489栋,整治“三合一”场所12455处,完成消防技改22885处,增设微型消防站200多个,建设电动车集中充电场所1000多处;人脸识别、治安探头、物联传感等智能设施设备全覆盖。截至2024年11月底,已治理城中村火灾事故和刑事、治安警情,同比分别下降43.97%、23.51%、10.96%。
三是生活更便利。建设小公园、小广场、便民驿站等基础设施3000多项,新建停车场235处、新增停车位17584个;改造拓宽道路401公里,打通断头路100多条;改扩建超市、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1000多项;新增学位1533个、养老床位1206张,基本形成15分钟生活圈。
四是收入更稳定。取缔、转移、整改高危低效产业,开发旅游、夜市、休闲、观光等产业项目154个;培育网红打卡点100多处;新增就业岗位1626个,城中村居民基本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创业。已启动治理的71个城中村五成以上集体收入超百万,平均增长35%。
五是治理更有序。建立“大党委”机制,搭建“大智慧”平台,实行“大物业”管理。试点推广“EPC+O”模式,实现投、融、建、管、运一体化。迭代升级4版标准指引,推出11项配套政策、2部法律规章和一批理论成果。
下一步,我们将根据三年规划总体安排,在前期试点村建设基础上,重点在“五个着力”上下功夫。
一是着力解决发展成果共享问题。优化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,推动公共资源由“少数占有”向“全民共享”转变,让城中村居民尤其是外来人员共享城市发展成果。
二是着力解决常态长效问题。依托“大党委”机制,引领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;全面实行“大物业”管理服务机制,努力破解“治理-回潮-再治理-再回潮”周期律。
三是着力解决多元投入问题。深化推广工程总承包+运营(EPC+O)模式,创新“大融资”机制,拓展渠道争取更多国企、民企、乡贤等社会资本投入,建立多元投入机制。
四是着力解决产业发展问题。持续加大力度推进“取缔、整改、迁移”产业替代行动,推动产业业态由“粗放低效”向“精细高效”转变,实现村集体和居民收入稳定可持续。
五是着力解决智慧管理问题。积极推进数字化、信息化技术运用,推动管理手段由“传统模式”向“智能智慧”转变。
厦门网
感谢张进金副局长的回答
谢谢李德才局长和各位发布人,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,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,再见!